邓尉香雪海歌再叠旧作韵

辛未香雪诗题吾,山阳韶秀惊识初。
丁丑乃至山阴境,翻觉前作邻传诬。
由来锦峰光福里,诸冈连属互卷舒。
图经取此或失彼,率鲜考实多依模。
滕六一冈霏玉屑,岂以南北分萦纡。
三壶祇在巨瀛表,相隔万里非通途。
彼雪仍雪海仍海,可以例此原同趋。
松风水月朅赓韵(见前诗),行漏清暇还有馀。
辨疑求是则且止,过岭适可寻幽娱。
且喜此海非临湖,无相形益觉邈殊。
讵藉百川为灌输,无为利涉云天需。
眼界真色色寂寂,鼻观净芬芬疏疏。
大圆镜中一合相,前茅后劲两不孤。
依韵纪事聊得句,或者破讹志正吴。
亦弗更蕲志正吴,吉人辞寡有以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游览苏州邓尉山时写下的,核心是表达对"香雪海"景色的喜爱,同时纠正自己以前对这里的误解。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理解:

1. 自我纠错(开头到"可以例此原同趋")
乾隆坦诚自己以前写香雪海的诗有误("惊识初""邻传诬"),现在实地游览才发现:邓尉山的梅花如雪海般的美景不分南北("岂以南北分萦纡"),就像传说中的蓬莱仙山("三壶")虽然遥远,但雪和海的本质是相通的。这里用"玉屑"形容梅花落瓣,很形象。

2. 当下游览("松风水月"到"鼻观净芬芬疏疏")
描写此刻悠闲赏梅的体验:松风、水月、幽静的山岭("寻幽娱"),特别强调这里的美不靠湖水衬托("非临湖"),而是自成天地。用"寂寂"形容视觉的纯净,"疏疏"写梅香若有若无,感官描写很细腻。

3. 创作感悟(最后八句)
表明写诗不为较真考据("辨疑求是则且止"),而是记录真实感受。用"大圆镜"比喻整体美景,"前茅后劲"说前后景色都美。最后幽默地说:就算有人觉得我写错了也没关系("或者破讹"),好诗本来就不需要太多解释。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皇帝放下架子承认错误,显得真实可爱
- 对景色的描写既有宏观视野(如"诸冈连属"),又有细节捕捉(梅香、落瓣)
- 把哲学思考(本质与表象)融入游记,却不显得说教
- 语言在华丽中保持自然,比如"玉屑"比直接写"落花"更传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