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丘时雍太守父晖庵先生
家住番水上,从军向辽阳。
代父远行役,日寓刁斗傍。
时陈俎豆容,绝学惊殊方。
坐令先轸徒,抠衣进中堂。
归来迫迟莫,喜有名家郎。
封君谢恩宠,居然事冠裳。
春阳澹晖晖,颜色忽已藏。
人生首丘愿,浪踪安可常。
伟哉全归子,宿草今苍凉。
我欲奠鸡絮,渺渺川途长。
代父远行役,日寓刁斗傍。
时陈俎豆容,绝学惊殊方。
坐令先轸徒,抠衣进中堂。
归来迫迟莫,喜有名家郎。
封君谢恩宠,居然事冠裳。
春阳澹晖晖,颜色忽已藏。
人生首丘愿,浪踪安可常。
伟哉全归子,宿草今苍凉。
我欲奠鸡絮,渺渺川途长。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名叫晖庵的老先生的生平故事,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平凡人生的不凡之处。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青年从军(前8句):晖庵年轻时家住江西番水,为代替父亲从军远赴辽东。在军营里他坚持读书学习("俎豆"指古代礼器,代指学问),连专业军人都对他肃然起敬("抠衣进中堂"是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
2. 晚年生活(中间4句):年老回乡后,他欣慰有个好儿子(丘时雍后来当了太守)。虽获朝廷封赏("封君"),仍保持读书人本色。这里用"春阳澹晖晖"的温暖阳光比喻他平和的一生。
3. 逝世哀思(后6句):诗人感叹人生终要落叶归根("首丘"典故),但晖庵已完整走完人生("全归子")。最后用"宿草苍凉"的坟头野草和"渺渺川途"的遥远路途,表达无法亲自祭奠的遗憾。
诗歌亮点:
- 用"代父从军"和"教子成才"两个细节,塑造了忠孝两全的普通人形象
- "春阳"与"宿草"的冷暖对比,巧妙暗示生死变迁
- 结尾的祭奠遗憾,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友情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听邻居讲老故事,但通过军营读书、教子成材这些生活片段,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重情义、有风骨的老人形象。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