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九年十月重葺翰林院落成车驾临幸锡宴送大学士掌院事鄂尔泰张廷玉进署以张说东壁图书府五律字为韵赋东字音字二首敕诸臣各分一字赋诗 其二

木天临翠辇,鸳侣集华簪。
广学心常切,因文道可寻。
横汾阴岂昔,来泮水犹今。
礼乐于焉盛,觥罍取次斟。
诗惭得珍字,辞喜献官箴。
返辔重城暮,犹闻歌诵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乾隆皇帝亲临翰林院视察新修工程,并举办宴会犒赏大臣的场景。全诗通过五个层次展现了皇家文治的盛况:

1. 皇家气派:开篇"木天临翠辇"用高大的翰林院建筑(木天)与华丽车驾(翠辇)的对比,展现皇帝亲临的隆重场面。"鸳侣集华簪"则描写大臣们盛装赴宴,像成双的鸳鸯般齐聚。

2. 治学理念:中间四句阐明治国思想。"广学心常切"说皇帝重视教育,"因文道可寻"指出通过文章探寻治国之道。"横汾""来泮"两个典故,将当下文教兴盛与古代圣王相比,暗示当今礼乐教化更胜往昔。

3. 宴会盛况:"觥罍取次斟"生动描绘酒杯轮流传递的热闹场景,展现君臣同乐的和谐画面。

4. 谦逊态度:诗人自称"诗惭得珍字",表面说惭愧获得御赐字韵,实则暗喜能"献官箴"(进献劝谏之言),体现臣子的恭敬与责任感。

5. 余韵悠长:结尾"返辔重城暮,犹闻歌诵音"别有深意。皇帝车驾返回时已是黄昏,但翰林院的诵读声仍萦绕耳畔,既写实景,又象征文教事业的长久影响力。

全诗巧妙融合纪实与抒情,既有皇家仪仗的华美描写,又透露出"以文治国"的政治理想。通过宴会细节和声音意象的运用,让严肃的宫廷活动显得生动可感,展现了乾隆时期文化建设的繁荣景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