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诺尔我①
南国敉宁日,西戎蠢动时。
几番经圣算,讵是遂嘉师。
大漠劳三驾,雄藩列七旗(喀尔喀四部共七旗)。
分封山若砺,戴德口成碑。
盟不争牛耳,币惟徵鹿皮。
至今留壁垒,想像奏笙丝。
设教资神道,涵生赖佛慈⑴。
琳官兹暂驻,天縡岂容窥。
几番经圣算,讵是遂嘉师。
大漠劳三驾,雄藩列七旗(喀尔喀四部共七旗)。
分封山若砺,戴德口成碑。
盟不争牛耳,币惟徵鹿皮。
至今留壁垒,想像奏笙丝。
设教资神道,涵生赖佛慈⑴。
琳官兹暂驻,天縡岂容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平定边疆叛乱、巩固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地区统治的历史场景,展现了国家强盛与民族融合的主题。
核心内容分析:
1. 边疆战事
开篇用"南国安定,西边叛乱"的对比,引出朝廷多次出兵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历史。"大漠三驾"指康熙帝三次亲征,"七旗"指归顺清朝的蒙古部落,体现中央对边疆的重视。
2. 怀柔政策
通过"分封盟誓""赠送鹿皮"等细节,展现清朝对蒙古部落的安抚策略——既封官赐爵(山若砺比喻封地坚固),又保持尊重(不争牛耳指不强求主导权),最终使各族"戴德成碑"(感恩立碑)。
3. 文化融合
后六句凸显宗教作用:修建藏传佛教寺庙(琳宫)稳定民心,用"佛慈""笙丝"等意象表现和平景象。最后"天意难窥"暗指国家统治的深谋远虑。
艺术特色:
- 虚实结合:"想像奏笙丝"让读者联想庆典盛况,"留壁垒"又提醒历史痕迹
- 以小见大:用"鹿皮""牛耳"等具体物品,展现民族交往的细节
- 层层递进:从战争→安抚→教化,完整展现边疆治理逻辑
全诗通过具体历史事件,传递了"刚柔并济"的治国智慧——武力平定后,用封赏、宗教、贸易等柔性手段实现长治久安,这正是清朝成功治理多民族国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