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斋春书十二韵

县幽无俗事,公退只高吟。
江到荆门阔,山连蜀国深。
峡云长映日,蛮雨易成霖。
群雀鸣春院,饥猿叫夜岑。
庭荒多古木,地僻见沙禽。
印锁残阳后,人归叠翠阴。
思乡空索寞,素分信浮沉。
乐静稀尘累,甘闲负壮心。
衰容常懒栉,病发岂胜簪。
寡欲慵求友,防邪每自箴。
浇风终耻合,前事固难谌。
望断天涯外,离魂欲不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偏远县城官员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开篇用"县幽无俗事"点出小县城远离喧嚣的特点,官员下班后只能靠吟诗打发时间。接着用江面开阔、山脉连绵的远景,搭配峡中云雨、群雀鸣叫、饥猿夜啼的近景,生动勾勒出当地独特的自然风貌。

庭院荒芜、古木丛生、沙禽出没的描写,暗示了环境的荒凉。官员在夕阳下锁好官印,独自走回翠绿山影中,这一细节透露出他生活的单调与孤独。

后半部分转向内心独白:思乡的寂寞挥之不去,安于清静却又不甘壮志未酬。诗人用"懒得梳头"、"病发插不住簪子"这样生活化的比喻,展现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状态。最后以"望断天涯"作结,将对故乡的思念推向高潮。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观与心理活动自然融合,通过日常细节展现了一个地方官员的真实心境——既享受宁静,又难掩落寞;看似超脱,实则充满矛盾。这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正是打动现代读者的关键。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