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炎炎夏日游览三峡桥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刻画,也流露出人生感慨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首联"倦游华发冷萧骚,长夏来登三峡桥"交代背景:作者已厌倦奔波,头发花白,在盛夏时节来游三峡桥。"冷萧骚"既写天气凉爽,也暗示心情萧索。
中间两联写景:
"山吐湿云何日尽"用拟人手法写山间云雾缭绕,仿佛山在"吐"云;"溪流冻雪几时消"写溪水冰凉清澈,像未融化的积雪。这两句通过疑问句式,让静态的山水有了动态的生命感。
"陆公泉在犹堪汲"写泉水依然可供取用;"五老峰高不易招"写高耸的山峰难以亲近。一近一远,形成空间对比。
尾联"客子倚栏思羽化,未仙衣袂已飘飘"最有意境:游人倚栏时,衣衫被山风吹动,还没得道成仙,衣袂就已飘飘欲仙。这个巧妙的联想,把现实中的微风与想象中的飞升融为一体,表达了暂时忘却尘世烦恼、享受自然之美的愉悦。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将夏日山水的清凉感写得十分传神。特别是最后两句,用一个生动的画面,把普通人也能体会到的"飘飘欲仙"感受表达得既真实又富有诗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