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仿黄子久画

积铁千寻届紫虚,云端鸡犬见村墟。
秋光何处堪消日,流涧声中把道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居的秋日画卷,语言清新自然,充满隐逸趣味。

前两句"积铁千寻届紫虚,云端鸡犬见村墟"用夸张手法写山势——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堆积的铁块直插云霄,在云海缝隙里隐约能看见山腰的小村庄,连鸡鸣狗叫都仿佛从云端传来。这种写法既突出了山的高峻,又给画面增添了烟火气。

后两句"秋光何处堪消日,流涧声中把道书"转入抒情:在这秋色宜人的山间,最适合做什么呢?答案是在潺潺溪水声中静静研读道家典籍。一个"把"字生动勾勒出隐士倚石读书的闲适姿态,流水声与书卷气交融,传递出超脱尘世的意境。

全诗妙在将雄奇的自然景观与淡泊的人生态度完美结合:铁青色险峰与柔软云霞对比,喧闹的鸡犬声与宁静的读书场景映衬,最终所有元素都统一在"道法自然"的哲理中,让人感受到山水滋养心灵的永恒魅力。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