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将军曾侯子澄见访长歌赠之
曾侯意气高天云,少小弯弓三百斤。抗表那愁中执法,入门长揖大将军。
尺书立扫无诸烬,一箭能收下濑勋。名大中山饶谤箧,家贫太史絓深文。
脱骖始释越石父,买丝肯绣平原君。归来自种南山豆,有饭仍夸菜三九。
春秋癖喜元凯先,月旦评甘子将后。亭午方餐法喜食,六时不醉声闻酒。
林间豹蔚长迷雾,匣里龙渊空犯斗。偶闻时事忽抚膺,及语功名但摇首。
扁舟过我娄江城,紫气煜煜如拖旌。主人病聋复病哑,枉汝谈佛仍谈兵。
初疑藕孔修罗出,稍觉莲花般若生。天下总需公辈在,人间岂数王郎名。
何如抖擞无明尽,携手金鳌顶上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曾子澄的将军形象,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他的豪迈、才华和人生际遇。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英雄气概
开头用夸张手法写曾将军少年时的勇武——"少小弯弓三百斤",像拉得动三百斤的弓,突出他天生神力。他敢直接向皇帝上书("抗表"),见了大将军也不卑不亢("长揖"),说明性格耿直豪爽。
2. 战功与冤屈
"尺书立扫无诸烬"说他用一封信就能平息战乱,"一箭能收下濑勋"形容他箭术高超立下战功。但这样的人才却遭遇诽谤("名大中山饶谤箧"),像司马迁一样被冤枉("家贫太史絓深文"),暗示他受过不公正待遇。
3. 重情重义
诗中用两个典故:晏子解下马车救越石父("脱骖"),后人买丝线绣平原君画像,都是比喻曾将军像古代贤人一样重视情义、乐于助人。
4. 归隐生活
被贬后他过起田园生活,自己种豆子("南山豆"),吃简单的饭菜("菜三九")。喜欢读《春秋》("元凯先"),不在乎世俗评价("子将后"),信佛吃素("法喜食"),但酒量很好("不醉声闻酒")。
5. 壮志未酬
虽然隐居,他仍关心国家大事("偶闻时事忽抚膺"),只是说到功名就摇头苦笑。这里能看到一个被迫归隐却心系天下的形象。
6. 诗人相遇
最后写曾将军乘船来访("扁舟过我娄江城"),两人畅谈佛法军事。诗人自嘲耳朵不好("病聋病哑"),但被曾将军的谈吐震撼,觉得他像修罗(战神)般威武,又像莲花般若(智慧)般通透。
7. 结尾升华
诗人感慨天下需要这样的人才,劝他放下烦恼("抖擞无明尽"),一起做一番大事业("金鳌顶上行",比喻高位)。
核心魅力:
这首诗用豪放的笔调刻画了一个立体的人物——能文能武却遭遇不公,归隐田园仍心怀天下。通过种豆、吃素等生活细节,让英雄形象更真实可感。最后"金鳌顶上行"的想象,给读者留下壮志凌云的振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