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分水戍

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阴岩常结晦,宿莽竞含秋。况乃霜晨早,寒风入戍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清晨赶路时看到的荒凉秋景,流露出孤独忧伤的情绪。

前两句写旅人突然感到忧愁,站在分水的岔路口更加伤感。"分流"既是实指分岔的河流,也暗喻人生道路的选择。接下来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景物烘托凄凉氛围:湍急的水流撞击石头发出呜咽声,弯曲的溪涧在树丛中若隐若现,背阴的岩石上凝结着晨露,茂密的野草在秋风中抖动。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阴冷潮湿的秋晨图。

最后两句点明时间场景:这是个下霜的寒冷清晨,刺骨寒风直接灌进边防哨所。一个"入"字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寒风穿透身体的凉意。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把旅途的艰辛、边防的苦寒和内心的孤寂都融入其中,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景物都染上了旅人的愁绪。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