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上述怀 其一
人生际中晚,譬若萍随水。
祸福非所谋,毋令愧青史。
仁义本何常,蹈之则君子。
蹇余生不辰,西北风尘起。
谋国彼何人,皇舆倏倾圮。
藿食虽无责,良亦有馀耻。
所赖宗社灵,真人嗣丰芑。
汤汤横流波,半壁东南峙。
抚膺疏往事,血泪欲盈纸。
逝将瞻阙廷,何必曾青紫。
客曰子何其,鲰生宁足齿。
士固各有志,遑问誉与訾。
刍荛如可献,乱略庶有豸。
寄言谢同人,但祝道如砥。
祸福非所谋,毋令愧青史。
仁义本何常,蹈之则君子。
蹇余生不辰,西北风尘起。
谋国彼何人,皇舆倏倾圮。
藿食虽无责,良亦有馀耻。
所赖宗社灵,真人嗣丰芑。
汤汤横流波,半壁东南峙。
抚膺疏往事,血泪欲盈纸。
逝将瞻阙廷,何必曾青紫。
客曰子何其,鲰生宁足齿。
士固各有志,遑问誉与訾。
刍荛如可献,乱略庶有豸。
寄言谢同人,但祝道如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中年文人对乱世人生的感慨,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有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全诗用平实的比喻和坦诚的自白,展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开篇用"浮萍随水"比喻人生无常,说明人到中年才明白祸福不由自己掌控。但诗人强调,做人要坚守仁义之道,这才是君子的本分。这里透露出一种朴素的道德观:即使无法改变命运,也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中间部分转入对国家命运的忧思。诗人痛心西北战乱导致国家动荡,虽然自己只是个吃粗粮的普通人,仍为无力挽救危局感到羞愧。所幸还有皇室宗亲延续国祚,东南半壁江山尚存。这些描写生动呈现了战乱年代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态。
最后诗人表明心迹:不在乎官职高低,只求能像柴草般为国贡献绵薄之力。面对他人"你算老几"的嘲讽,他坦然回应"人各有志",不计较毁誉。结尾嘱咐同道中人坚守正道,展现了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传统。
全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展现了乱世中普通文人的两难:既清醒认识个人力量的渺小,又放不下对家国的牵挂。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柴米油盐中的坚持,这种平实反而更显动人。诗中"浮萍""藿食""刍荛"等比喻,把深刻的忧患意识转化为日常可见的事物,让抽象的情怀变得可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