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笋

三月春风老,乡园未得书。
平安问修竹,甘脆忆家蔬。
雨绿盈山市,泥香送佛庐。
清馋有如此,血味愿教除。

现代解析

这首诗《忆笋》通过描写春日思乡之情,表达了对家乡味道的深深怀念。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首联“三月春风老,乡园未得书”点明了时间和心境。暮春三月,春风已不再轻柔,暗示诗人漂泊在外已久。而“乡园未得书”则直接道出对家乡的牵挂——许久没有收到家书,思乡之情更浓。

颔联“平安问修竹,甘脆忆家蔬”巧妙地将思念具象化。诗人看到修竹,联想到家乡的平安;回忆起家乡蔬菜的鲜甜滋味,更添乡愁。这里的“修竹”既是眼前景,又是家乡的象征,一语双关。

颈联“雨绿盈山市,泥香送佛庐”笔锋一转,描绘眼前春景。雨后青山更显翠绿,泥土的芬芳飘散到佛寺。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用清新的意象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美景虽好,却非故乡。

尾联“清馋有如此,血味愿教除”是全诗的情感升华。诗人说:我对家乡味道的渴望如此强烈,甚至愿意戒除荤腥(血味),只求再尝一口家乡的素蔬。这种夸张的表达,将思乡之情推向极致。

全诗以“笋”为切入点,通过味觉记忆勾连乡愁,没有华丽辞藻,却因真情实感打动人心。诗人将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一口“甘脆”中,让读者看到:最深的乡愁,往往藏在一粥一饭的寻常滋味里。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