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十四夜(农历十四的夜晚)独自赏月时的细腻感受,通过月亮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烘托,表达了诗人对完美与缺憾的思考。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徘徊,望着接近满月("几望"指接近十五的月亮)的景色。"沧浪月"形容月光如水般清澈流动,营造出静谧孤独的氛围。
中间四句用月亮的变化比喻人生哲理:"小亏修未了"说月亮还差一点才圆满,就像人永远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忒满怕持难"则说月亮太圆时反而担心难以保持,暗喻圆满难以持久。接着用"檀香燃尽"和"夜露打湿单衣"的细节,烘托出夜深人静的凉意。
最后两句最有意趣:诗人嘱咐桥下的流水,等明天满月时,一定要倒映出完整的圆月。这既是对自然景物的天真叮嘱,也暗含对人生圆满的期盼。把流水拟人化的写法,让整首诗在清冷中透着一丝温情。
全诗妙在将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生境遇自然结合,既有对景物的精细观察,又不着痕迹地寄托了人生感悟。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灵,把寻常的赏月写得意味深长。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