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游有怀静者季
(册4卷125页1261a)
承明少休沐。
建礼省文书。
夜漏行人息。
归鞍落日余。
悬知三五夕。
万户千门辟。
夜出曙翻归。
倾城满南陌。
陌头驰骋尽繁华。
王孙公子五侯家。
由来月明如白日。
共道春灯胜百花。
聊看侍中千宝骑。
强识小妇七香车。
香车宝马共喧阗。
个里多情侠少年。
竞向长杨柳市北。
肯过精舍竹林前。
独有仙郎心寂寞。
却将宴坐为行乐。
傥觉(一作觅)忘怀共往来。
幸沾同舍甘藜藿。
承明少休沐。
建礼省文书。
夜漏行人息。
归鞍落日余。
悬知三五夕。
万户千门辟。
夜出曙翻归。
倾城满南陌。
陌头驰骋尽繁华。
王孙公子五侯家。
由来月明如白日。
共道春灯胜百花。
聊看侍中千宝骑。
强识小妇七香车。
香车宝马共喧阗。
个里多情侠少年。
竞向长杨柳市北。
肯过精舍竹林前。
独有仙郎心寂寞。
却将宴坐为行乐。
傥觉(一作觅)忘怀共往来。
幸沾同舍甘藜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元宵夜的热闹景象,同时暗含对官场浮华与内心孤寂的对比。全诗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前八句)写官员下班后的节日盛况。开篇用"少休沐"(难得休假)和"省文书"(放下公文)展现官员们暂别公务的轻松。接着用"夜漏息""落日余"的静谧画面,突然转入"万户千门"灯火通明的夜市,形成强烈反差。"倾城满南陌"一句,让人仿佛看到全城百姓涌上街道的欢腾场景。
第二层(中间十句)聚焦贵族子弟的游乐。诗人用"王孙公子""香车宝马"等典型意象,勾勒出富家子弟招摇过市的画面。"月明如白日""春灯胜百花"的比喻,既写实又夸张,突显灯火之辉煌。特别有趣的是"强识小妇七香车"——那些少年故意辨认贵族女子的香车,暗示着调情嬉戏的轻浮风气。
第三层(最后六句)笔锋一转,写"仙郎"(可能指作者或静者季)的孤独。当所有人涌向娱乐场所("长杨柳市北")时,这位主人公却独守"精舍竹林",将宴饮之乐转化为静坐修行。结尾"甘藜藿"(粗茶淡饭)的典故,表明他宁愿选择清贫自守的生活态度。
全诗最妙处在于热闹与寂寞的强烈对比:满城灯火映照着内心的孤灯,车马喧嚣反衬出精神的高洁。诗人没有直接批判奢靡之风,但通过"仙郎"的形象,自然流露出对官场应酬的厌倦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让批判更显含蓄有力。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