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暗含对自然力量和历史的敬畏。
开头写泰山层层叠叠的山势,像一顶顶帽子堆叠到山谷口。诗人沿着山路观察,发现这些山峰虽然看起来很高,但实际高度可能还不及古代祭祀用的社首山。这说明泰山的雄伟不是靠单个高峰,而是由众多山峦累积而成,最终形成陡峭挺拔的气势。
接着,诗人描写泰山周围云雾缭绕,仿佛天地间的元气在此汇聚,形成一片神秘的沼泽地带。山体内部似乎蕴藏着珍贵的灵物,但千万年来无人敢轻易探寻。这里既靠近天宫(“天阊”指天门),又扎根于深厚的大地(“地轴”指地心),显示出泰山连接天地的神圣地位。
最后两句提到古代七十二位帝王曾在泰山封禅(古代帝王祭天仪式),他们的功绩和天命(“贞符”)都被记录在北斗星中,象征着泰山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承载历史与信仰的圣地。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宏大的想象,展现了泰山的壮美与神秘,同时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深敬畏。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