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秋天返回故乡王家营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故乡变迁的感慨和对旅途艰辛的描写。
开头两句,“十日征程滞故乡,大河西北又严装”,说的是作者经过十天的长途跋涉,回到了故乡,看到大河西北方向的景象依旧,仿佛时间停滞了一般。这里的“严装”可以理解为河岸依旧屹立,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接下来两句,“千家转徙留三户,万柳荣枯在一霜”,写的是故乡的变化。曾经繁盛的村庄,如今只剩下寥寥几户人家,而曾经茂盛的柳树,也在秋霜中枯萎了。这里通过对比,表现出故乡的衰落,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感。
“断岸无桥频待渡,涸沙有犊尚犁荒”,这两句写的是旅途中的困难。河岸断了,没有桥,作者只能频繁等待渡船;干涸的沙地上,还有小牛在犁地,表现出土地上依然有人在辛勤劳作。这里既有旅途的艰辛,也有对故乡人民坚韧不拔的敬佩。
最后两句,“惊心八月归舟路,夜下萑苻百里黄”,写的是作者在八月的归途中,夜里看到芦苇在风中摇曳,百里之内都是金黄的景象。这里的“萑苻”指的是芦苇,金黄的芦苇象征着秋天的丰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写故乡的变迁和旅途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艰辛的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