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古歌

人心不古今非昨,大雅所以久不作。
宣尼叹息觚不觚,良为真纯日雕琢。
大禹宝鼎沉泥沙,宣王石鼓已剥落。
世间耳目狃时俗,闻见安能免龌龊。
沛国刘君天下贤,形体则人心则天。
好尚独与时俗异,神游直出羲皇前。
三王制作列鼎鼐,四壁图画飞云烟。
汗牛充栋不可计,怡然尊偃于其间。
君之此志无人识,我将管蠡聊窥测。
心期欲见古之人,不见古人爱古物。
汉唐萧曹与房杜,夏商殷周并契稷。
上下三千六百年,与君同心复同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怡古歌》表达了对古代纯真文化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社会人心浮躁、文化衰败的感慨。

1. 开头批判现实
诗人开篇就说“人心不古今非昨”,意思是现代人的心思和古代不一样了,社会风气变了,真正的“大雅”(高雅文化)已经很少见了。他借用孔子(宣尼)感叹“觚不觚”(酒杯不像酒杯)的典故,暗示现代社会失去了原本的纯粹,变得浮华虚假。

2. 用文物比喻文化衰落
诗人提到大禹的宝鼎沉入泥沙,周宣王的石鼓(刻有古代文字的石头)也已经剥落,象征古代珍贵的文化逐渐被遗忘。而现代人只关注眼前的风气(“耳目狃时俗”),见识也变得狭隘庸俗(“闻见龌龊”)。

3. 赞美刘君,推崇古风
接下来,诗人称赞一位叫刘君的人,说他虽然生活在现代,但内心像古人一样纯粹(“形体则人心则天”)。刘君喜欢研究古代文化,收藏三王(夏商周)的器物、壁画,沉浸在古籍堆里(“汗牛充栋”),怡然自得。诗人认为刘君的志向很少有人理解,但他自己很欣赏这种追求。

4. 表达理想:与古人同心
最后,诗人说刘君和他一样,向往古代圣贤,比如汉唐的名臣(萧何、曹参、房玄龄、杜如晦)和上古的贤君(夏商周的禹、汤、文王、后稷)。他们跨越三千六百年的历史,与古人心意相通,追求同样的道德理想。

核心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是:
- 批判现实:现代社会人心不古,文化衰败,人们沉迷于浮华,忘记了真正的精神追求。
- 赞美怀古者:像刘君这样的人,不被世俗影响,坚持研究古代文化,保持纯粹的心志。
- 表达理想:诗人希望自己和刘君一样,能与古代圣贤精神相通,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魅力所在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古今对比、刘君与世俗对比),表达了对纯真文化的向往,语言直白但情感深沉,容易引起读者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