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贶借示其祖西台学士草圣并书帖一编二(山谷集作三)轴以诗还之①

当时高蹈(原校:一作籍甚)翰墨场,江南李氏洛下杨(原校:一作天下最数沈与杨)。
二人殁后数来者(原校:一作去后文在谁),西台唯有(原校:一作今见)尚书郎。
篆科草圣凡几家,奄有汉魏跨两唐。
纸摹石镂见彷佛,曾未得似君家藏。
侧釐数幅冰不及,字体攲倾墨犹湿。
明窗棐几开卷看,坐客失床皆起立。
新春一声雷未闻(原校:一作曾未闻雷声),何得(原校:一作事)龙蛇已惊蛰。
仲将伯英无后尘(原校:一作纵横浑脱若有神),迩来此公下笔亲(原校:一作意匠直与真宰亲)。
使之(原校:一作公)早出见李卫,不独右军能逼人。
枯林栖鸦满僧院(原校:一作书家每欲焚笔砚),秀句争传两京遍(原校:一作诗就争传两都遍)。
文工墨妙九原荒,伊洛气象今凄凉。
夜光入手爱不得,还君复入古锦囊。
此后临池无笔法,时时梦到君书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黄庭坚赞美朋友李君贶家藏的书法作品,同时感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衰落。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追忆书法大家 诗人先说当年书法界最厉害的是江南的李氏(可能指南唐后主李煜)和洛阳的杨氏(可能指杨凝式)。这两人去世后,能继承他们水平的只有李君贶的祖父(西台学士)。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李家祖辈的书法地位。

2. 夸赞李家藏品珍贵 诗人说篆书、草书的名家很多,但只有李家的藏品能跨越汉魏两唐的高峰。别人用纸摹刻、石头镂刻的复制品,都比不上李家的真迹。这里用"冰不及""墨犹湿"形容纸张和墨色的鲜活,仿佛字迹刚写出来一样。

3. 描写观摩场景 当这些字画在明窗净几间展开时,围观的人都激动得站起来("坐客失床皆起立"),就像春雷未响但龙蛇已惊蛰——比喻作品气势让人提前感受到震撼。诗人还用了"枯林栖鸦满僧院"的意象,可能暗指普通书法相形见绌。

4. 历史对比与感慨 诗人把李家祖辈与古代书法大师(仲将、伯英、王右军)相比,说如果早生几十年,绝对能和这些名家比肩。但现在文坛衰落("伊洛气象今凄凉"),这样的精品越来越少见。

5. 结尾表达不舍 虽然爱不释手,诗人还是把作品归还,并感叹以后练书法时,恐怕要经常梦见李家的书堂了。最后两句既表现对作品的留恋,也暗示自己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全诗亮点: - 用"龙蛇惊蛰"比喻书法气势,既形象又新颖 - "坐客起立""夜光入手"等细节描写让场景活灵活现 - 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对传统文化衰落的忧思 - 语言上既有"高蹈翰墨场"的典雅,也有"墨犹湿"的通俗生动

本质上,这是一篇用诗歌形式写的"书法鉴赏笔记",既夸朋友家的传家宝,又抒发艺术传承的感慨,还巧妙捧高了收藏者的家族地位,可谓一箭三雕。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