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位叫陈司训的人因家中丧事而急返严州,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陈司训内心的悲伤和对家乡的思念。
首句“摇摇心曲似旌悬”,用“旌悬”比喻陈司训的心如同悬挂的旗帜,摇摆不定,显示出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接着,“望市过城益黯然”进一步描绘了他经过城镇时,心情愈发沉重,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
“力尽重趼行岭外”和“眼摧双涕洒江边”这两句,生动地描述了陈司训长途跋涉的艰辛。他脚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体力几乎耗尽,眼中泪水不停地流下,洒在江边,表现出他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猿啼于越千峰雨”和“星带严滩独夜船”这两句,通过景物的描写,烘托出陈司训旅途中的孤寂与凄凉。猿猴的啼叫声在千山万壑中回荡,夜雨绵绵,星星映照着江滩,他独自一人在船上,更加显得孤独无助。
最后两句“旧日门人来卒业,经中应废蓼莪篇”,提到陈司训昔日的学生们已经完成了学业,而他因丧事不得不中断教学。诗人在这里暗示,陈司训的离去,可能会让《蓼莪》这篇关于孝道的经典文章被废弃,反映出他对陈司训的敬重和对孝道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陈司训在奔丧途中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同情和对孝道的推崇。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