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舟中看山甚佳

甬江江头发清晓,四顾无如我舟早。
红树千行雁一声,两岸秋山入绵渺。
看山镇日开孤篷,转帆面面随樵风。
帆欹风急作鸱叫,顷刻已过山千重。
一峰对面一峰隔,每见一峰浮一白。
酒酣倒喝行云来,似有山灵谢颜色。
明朝还到海东头,青天一发见琉球。
此时回忆看山处,又似蹄涔薜棹游。

现代解析

这首《甬江舟中看山甚佳》描绘了诗人乘船在甬江上欣赏秋山美景的生动画面,充满了动态美和豪迈情怀。

全诗以"舟行看山"为主线展开:
1. 开篇用"清晓""我舟早"突出清晨江面的宁静,只有诗人的孤舟早早出发。红树、雁声、秋山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秋江晨景。

2. 中间部分生动描写行船过程:"转帆面面"写船随山转的灵活,"帆急作鸱叫"用鸱鸟叫声比喻风帆声响,特别形象。"顷刻千重山"写出船行之快,山景变化之速。

3. 后段写诗人与山的互动:每见一座山峰就浮一大白(喝一大杯酒),醉后对着行云高歌,仿佛山神都来致谢。这种拟人手法让山水有了灵性。

4. 结尾展开想象:明天到东海看见琉球(台湾)时,再回想今日看山情景,会觉得像在小水洼里划船一样微不足道。这种对比突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全诗亮点在于:
- 用"红树雁声"等意象营造出鲜明的秋日氛围
- "帆作鸱叫"等比喻新颖生动
- 将快速移动的船与静止的山形成巧妙对照
- 通过饮酒高歌的细节展现诗人豪放性格
- 结尾的时空跳跃带来意境升华

诗人不仅写山水之美,更通过行船过程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乘风破浪的快意。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