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冷清萧索的关隘景象,通过四个生活片段展现了人烟稀少的寂寥感。
前两句写底层百姓的艰辛:溪边打渔人和树下农夫都在忙着缴纳赋税,关卡旁的官吏在渡口计算着税收款项。这里用"输税""算缗"两个细节,暗示百姓生活负担沉重,官吏却只顾收税。
后两句笔锋一转:虽然这里也有僧人居住的楼阁和种植草药的院落,但在漫长的白日里,又有谁会来此吟诗远眺呢?"纵有"二字带出转折,说明即便有关隘建筑,也无人问津。
全诗用白描手法,通过渔夫、农夫、税吏、空楼四个画面,勾勒出一个失去活力的关隘。最后一句的反问尤其巧妙,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叹息。诗中"日长"二字既写夏日漫长,也暗指这种沉闷的日子似乎没有尽头。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