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比喻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常常因为执迷而看不清真相,但总能在探索中找到启发。
第一句"巨岳何曾乏寸土"像是说:高山难道会缺一小块土吗?——比喻人本来具足智慧,只是自己没发现。就像有人总觉得缺点什么,其实什么都不缺。
第二句"演若迷头狂未回"用了"演若迷头"的典故(一个人照镜子时以为头丢了,其实头一直在)。说人就像那个找头的疯子,因为执迷而瞎折腾。
第三句"参寻喜有得力句"是转折:但在探索过程中,突然得到一句点醒的话。就像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听到一句戳中要害的话。
最后"突晓途中眼未开"是点睛之笔:虽然好像明白了,但眼睛其实还没真正睁开。就像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其实还停留在表面。
全诗像在说:我们总在向外寻找答案,折腾得像丢了头的疯子。偶尔觉得悟到了什么,其实离真正明白还远。这种对"似懂非懂"状态的描写,既幽默又深刻,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启发思考。
释心月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