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介甫知毗陵
吴牛常畏热,吴田常畏枯。
有树不荫犊,有水不滋䅳(宋本《皇朝文鉴》引作溉稌)。
孰知事春农,但知急秋租。
太守追县官,堂上怒奋须。
县官促里长,堂下鞭扑俱。
不体天子仁,不恤黔首逋。
借问彼为政,一一何所殊。
今君请郡去,预喜民将苏。
每观二千石,结束辞国都。
丝鞯加锦缘,银勒以金涂。
兵吏拥后队,剑挝盛前驱。
君又不若此,革辔障泥乌。
款行问风俗,低意骑更⑴驽。
下情靡不达,略细举其粗。
曾肯为众异,亦罔为世趋。
学诗闻已熟,爱棠理岂无。
有树不荫犊,有水不滋䅳(宋本《皇朝文鉴》引作溉稌)。
孰知事春农,但知急秋租。
太守追县官,堂上怒奋须。
县官促里长,堂下鞭扑俱。
不体天子仁,不恤黔首逋。
借问彼为政,一一何所殊。
今君请郡去,预喜民将苏。
每观二千石,结束辞国都。
丝鞯加锦缘,银勒以金涂。
兵吏拥后队,剑挝盛前驱。
君又不若此,革辔障泥乌。
款行问风俗,低意骑更⑴驽。
下情靡不达,略细举其粗。
曾肯为众异,亦罔为世趋。
学诗闻已熟,爱棠理岂无。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和直白的语言,揭露了北宋时期地方官员压榨百姓的社会现实,同时赞扬了王安石(字介甫)体恤民情的为官作风。
前半部分(讽刺贪官)
开篇用"吴牛怕热、稻田怕旱"的比喻,暗指百姓长期生活在压迫中——就像牛没有树荫遮阳,稻田得不到灌溉。接着直接批评官员:他们不关心春耕农事,只急着在秋收时催租税。通过"太守发怒揪胡子""县官鞭打里长"的夸张场景,活画出官僚系统层层施压、欺压百姓的丑态。
后半部分(赞美王安石)
用对比手法描写两种官员:普通太守赴任时骑着豪华马车("银马鞍镶金"),带着兵丁摆排场;而王安石却骑着朴素的乌篷马("黑马配粗绳"),主动走访民间。诗人特别称赞他"细问风俗""倾听百姓声音"的务实作风,并用"爱棠"典故(周朝召公爱护百姓,曾在棠树下办公)暗示王安石会成为青史留名的好官。
核心魅力
1. 接地气的批判:用牛、田、鞭打等农民熟悉的意象,让百姓一看就懂官场腐败。
2. 巧用对比:贪官的奢华排场 vs 王安石的简朴亲民,强化了清官形象。
3. 历史呼应:结尾"爱棠"的典故,把王安石比作古代贤臣,赋予现实事件历史厚重感。
全诗像一幅生动的官场浮世绘,既有对黑暗现实的犀利揭露,又饱含对清廉官员的殷切期待,至今读来仍能引发共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