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讽刺了晚清盲目排外的社会现象。
前两句"锁港百不知,惟梦君先觉"说的是当时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界事物一无所知,却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锁港"指闭关锁国,"百不知"强调对外界的无知程度。
后两句"到今鴂舌声,遍地设音学"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把外语比作鸟叫般的"鴂舌声",讽刺当时虽然到处都在办外语学校(音学),但民众还是把外语当作难以理解的鸟语。这里的"鴂舌"典故出自《孟子》,形容听不懂的方言,诗人用来表达对国人排斥外来文化的无奈。
全诗最妙的是用"鴂舌"这个既形象又带贬义的词,把当时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矛盾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一方面不得不学习外语,另一方面又充满排斥。这种讽刺手法让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封闭落后的深深忧虑。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