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真意

栗里幽深自结庐,东篱采菊足清娱。
偶然触目南山好,相对沈吟一语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在山中生活的闲适画面,传递出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

前两句"栗里幽深自结庐,东篱采菊足清娱"像一幅水墨画:在栗树环绕的幽静山谷里,主人公自己搭建茅屋,每天在东边篱笆旁采菊花就觉得很满足。这里用"采菊"这个动作暗示主人公像陶渊明一样淡泊名利,简单的生活就能带来快乐。

后两句"偶然触目南山好,相对沈吟一语无"最有意境:主人公不经意间抬头,看见南山景色很美,就静静对着山发呆,什么话都不想说。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描写特别打动人——当人真正融入自然时,语言反而显得多余。南山在这里不仅是风景,更象征着远离尘嚣的精神家园。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隐居之乐,用"采菊"、"看山"这些日常小事自然流露出来。不需要刻意说理,通过画面感就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往往藏在简单的生活里,心灵的安宁来自与自然的默契交流。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正是中国传统诗歌最迷人的地方。

杨公远

杨公远(一二二七~?)(生年据本集卷上《生朝(己巳)》“初度今朝四二年”、卷下《初度(丙戌)》“今朝六十从头起”推定),字叔明,号野趣居士,歙(今安徽歙县)人。善诗工画。终生未仕,以诗画游士大夫间。有《野趣有声画》二卷。事见本集卷首宋吴龙翰序、卷末方回跋,《元书》卷八九《方回传》附。杨公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刻本,无异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