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绣佛斋图的意境,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佛法与艺术的交融。
前两句"剪得吴淞水半江,灵山突兀走閒窗"用夸张手法说绣品巧夺天工:绣娘仿佛剪下了半条吴淞江的水色,让庄严的灵山突然跃现在闲适的窗景中。这里把刺绣工艺比作自然的再造,突显绣佛图的精妙。
后两句"铙歌即是广长舌,大纛岂非精进幢"将佛理融入日常:欢快的铙钹音乐(铙歌)就像佛陀说法的妙音(广长舌),而绣品上飘扬的大旗(大纛)不正是象征佛法精进的经幡(精进幢)吗?诗人通过生活化的比喻,把深奥的佛理说得亲切可感。
全诗妙在将刺绣艺术、自然景观与佛教意境完美融合,既赞美了绣工的精湛,又阐发了"佛法不离世间"的禅理。通过"剪江水""走灵山"这样充满动感的描写,让静态的绣品活了起来,展现出艺术创作化平凡为神奇的力量。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