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叠前韵(秋怀八首) 其八 (乙巳、丙午、丁未稿,清光绪卅一、卅二、卅三年)

时难年荒未罢兵,高秋骑马出佗城。
白云寺古山容瘦,黄木湾深海气生。
南雪挂松飘昨梦,西风吹荻战秋声。
大江东去人西上,难遣茫茫百感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的秋日感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1. 时难年荒未罢兵: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困难和灾难,粮食短缺,战争还未停歇。这句话直白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透露出一种不安定和混乱。

2. 高秋骑马出佗城:秋天高处,诗人骑马离开城池。这里“佗城”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城市,诗人骑马离开,形象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疏离和对现实的逃避。

3. 白云寺古山容瘦,黄木湾深海气生:白云寺虽然古老,但山势显得瘦削;黄木湾(可能是指一个海湾)虽然深邃,却似乎带有淡淡的忧伤。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衬托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的忧郁。

4. 南雪挂松飘昨梦,西风吹荻战秋声:南方的雪仿佛挂在松树上,像是飘落的梦境;西风吹过芦苇,发出秋天的声音。这几句意象丰富,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当前现实的感叹。

5. 大江东去人西上,难遣茫茫百感情:长江向东流去,人们向西行进,这些方向上的流动都不足以排遣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里的“大江东去”和“人西上”展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流动,但这些流动并不能缓解诗人的内心困惑和悲伤。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和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和深深忧虑。诗中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受。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