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袁州浮桥语

普庵教化修浮桥,信心自肯大丰饶。
解脱皆因不思议,度人无量永逍遥。
秀江千古源何极,非干今日与明朝。
一生补处谁知有,万德咸欢寂体寥。
蚊子眼中藏刹土,红灯焰里热眉毛。
毫发虚空全不漏,海山相击浪滔滔。
石牛吃尽张公粟,木女垂丝钓巨鳌。
新罗国打西川鼓,东震旦抛北越刀。
孔自孔,毛自毛,针劄不入大雄豪。
妄想颠倒苏公盛,未解撑船弄竹篙。
岂在文言多卜度,德山拄杖不敲槽。

现代解析

这首《造袁州浮桥语》看似玄妙,实则用夸张的比喻和禅意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豁达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修桥的象征意义
诗中"修浮桥"不是单纯的工程,而是比喻搭建通往心灵自由的桥梁。作者说"信心自肯大丰饶",意思是只要内心坚定,精神世界就会富足。就像浮桥连接两岸,人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的限制。

2. 打破常规的禅意表达
诗中充满反逻辑的意象:蚊子眼里能藏寺庙、火焰里能烧眉毛、石头牛会吃粮食、木偶能钓巨龟…这些看似荒诞的描写,其实在说"世间万物皆有可能"。就像最后说的"针扎不入大雄豪",真正豁达的人,不会被琐事困扰。

3. 对世俗智慧的调侃
诗中暗讽那些死读书的人("文言多卜度"),就像不懂撑船却乱挥竹篙。真正的智慧不在书本里,而在生活实践中。用"德山拄杖不敲槽"作结,暗示高人行事往往不按常理出牌。

全诗核心思想是:用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不被常规束缚,像浮桥一样保持灵活与通达。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如蚊子藏庙),恰恰揭示了生命更大的可能性。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