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留别天逸

一閒五千日,功德高于山。
如何天不借,驱向金革间。
妖血醒人饥,马足愁险艰。
今宵觞咏处,已带风雪颜。
皇穹未厌乱,肯放两脚閒。
东海邈山河(四库本作湖),庐峰定天关。
即⑴往不可留,我去何当还。
后夜梦君时,哀笳鬓成班。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军人被迫告别安逸生活、重返战场的故事,情感真挚,充满无奈与悲壮。

1. 从安逸到战场的无奈
开头诗人说自己悠闲了五千天(约13年),积累的功德像山一样高。但老天不让他继续过平静日子,硬是把他推向战场("金革"指兵器,代指战争)。这里用"如何天不借"表达对命运的无力反抗,像在质问:为什么连这点安宁都不给我?

2. 战争的残酷现实
"妖血醒人饥"用血腥画面写战争唤醒人性之恶,"马足愁险艰"说战马都害怕前路危险。今晚还在喝酒吟诗(觞咏),脸上却已带着风霜痕迹。这两句对比鲜明,突出诗人身心俱疲的状态。

3. 命运的无情
"皇穹未厌乱"(老天还没厌倦混乱)是讽刺说法,暗示战乱无止境;"肯放两脚闲"更直白:连让双脚休息都不行。后面提到东海和庐山,可能是诗人怀念的故乡或理想净土,但"即往不可留"——不得不离开,不知何时能回。

4. 结尾的深情告别
最后两句最动人:以后梦里再见时,只怕已是两鬓斑白,伴着哀伤的号角声。"哀笳鬓成班"六个字,把对衰老的恐惧、对战友的牵挂、对战争的厌恶全融在一起,画面感极强。

全诗精髓
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战乱年代的普遍悲剧,没有直接喊反战口号,但用"被迫上战场的小人物"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战争拆散生活、摧残人性。诗中"功德高却要打仗""想闲却不得闲"的矛盾,正是普通人面对时代洪流时的真实困境。

罗公升

罗公升,字时翁,一字沧洲,永丰(今属江西)人。宋末以军功授本县尉。大父开礼从文天祥勤王,兵败被执,不食死。宋亡,倾资北游燕、赵,与宋宗室赵孟荣等图恢复,不果。回乡隐居以终。有《无名集》、《还山稿》、《抗尘集》、《痴业集》、《北行卷》等,后人合为《沧洲集》五卷。事见本集附录刘辰翁《宋贞士罗沧洲先生诗叙》,清同治《永丰县志》卷二四有传。罗公升诗,以清金氏文瑞楼钞《宋人小集六十八种·宋贞士罗沧洲先生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沧洲集》(简称四库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