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八夜梦见先父,予问曰:“这几天你到哪里去了?”语未及终,即蹲身咽泣,不复能声。恍然中似觉先父渐近予前,然予闭目,未尝见其面目举止,但觉如是耳。既醒,犹闻唇吻间喃喃自语曰:“你不在家,怎么吃饭的?

卢子将南征,际此霜天冻。
神思争纷纭,触物心皆动。
幽魂似有知,悄然潜入梦。
对立不能语,似若来相送。
昔我辞故家,暂寄洞庭阳;
翁持痀瘘躯,送我柴门旁。
孰谓未几日,我翁息不张;
我复自此门,送翁入北邙。
自此等转蓬,飘流是其用。
两年再携囊,远逐秋风纵。
出门复入门,门侧何空洞;
唯自惊车里,遥见北邙冢。
门冢亦何异,同为时光奉。
我门颓而朽,我墓木亦拱;
我屋毁不存,我祀须谁供。
今我更远走,谁揾中心痛。
人生自有分,百年谁不灰。
我灵苟不灭,终必返驾回。
弃置披衣起,亦送翁魂归;
送归我本墓,守我故家楣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十一月八日夜里梦见已故父亲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感悟。全诗语言质朴却情感浓烈,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一、梦境片段(开头至"怎么吃饭的")
诗人用电影特写般的手法记录梦境:父亲突然出现在梦里,诗人刚问"这几天去哪了"就哽咽到说不出话。最打动人心的细节是闭着眼感觉父亲靠近,以及醒来时仿佛还听见父亲念叨"你不在家怎么吃饭"——这种日常牵挂的对话,让逝去的亲情瞬间鲜活起来,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二、生死穿梭("卢子将南征"至"遥见北邙冢")
用"出门入门"的重复动作串起生死轮回:当年父亲抱病送自己离家,转眼自己却要送父亲入坟。特别震撼的是"门侧何空洞"这个画面,曾经站着父亲的门边现在空荡荡,只能在车上遥望埋葬父亲的北邙山。这里"门"与"冢"的对应,把生者与逝者的距离具象化,门里门外的转换道尽人世无常。

三、生命哲思("门冢亦何异"至结尾)
诗人看透生命本质:房屋会倒塌,坟墓的树会长高,祭祀的香火终会断绝。但最后四句突然转折——"我灵苟不灭,终必返驾回",就像给父亲和自己都找到了归宿:灵魂不灭就终将回家,现在先送父亲灵魂回墓,自己也要守护老家的门楣。这种带神话色彩的结尾,把悲痛升华为温暖的守望。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个"送"字:父亲送别游子,游子送别父亲,最后送灵魂归乡。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构建起一个穿梭生死的情感通道,让读者看到:死亡不是终点,只要记忆还在,那些关于"吃饭了没"的日常牵挂,就是生命最珍贵的延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