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西华潭(癸亥)

残暑秋逾炽,凉风午乍催。
微波莲叶卷,新雨豆花开。
宛转通桥影,清泠傍水隈。
夕阳山更好,金碧涌楼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末秋初的景色变化,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自然界的灵动之美。

前两句写季节交替的微妙感受:虽然已经入秋,但残留的暑气反而更热了("残暑秋逾炽"),而午后的凉风突然吹来("凉风午乍催"),这种矛盾的天气现象被诗人敏锐捕捉,让人感受到换季时特有的"秋老虎"气候。

中间四句用四个生动的画面展现池塘风光:被微风吹皱的莲叶卷着边儿("微波莲叶卷"),新雨过后豆科植物纷纷开花("新雨豆花开"),小桥的倒影在水波中扭动("宛转通桥影"),清凉的池水拐弯处格外幽静("清泠傍水隈")。这些描写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特写镜头,充满动态美感。

最后两句把视线转向远方:夕阳下的山色格外迷人("夕阳山更好"),阳光把楼台镀成了流动的金色("金碧涌楼台")。这里"涌"字用得巧妙,既写出阳光的流动感,又暗示楼台仿佛是从金光中生长出来的,充满梦幻色彩。

全诗就像一组风景短视频,从天气变化拍到近处池塘,再拉到远山楼台,每个画面都充满生命力和色彩感。诗人用"卷、开、通、傍、涌"这些动词让静止的风景活了起来,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早秋时节那种暑气未消却已暗藏清凉的特殊韵味。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