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晚春时节意外发现梅花的惊喜与感慨。全诗通过四个层次展现梅花之美:
1. 用典铺垫:开头借用"楚人""越使"两个典故(楚人指隐士,越使指传递消息的人),暗示梅花是高洁隐士的象征,值得为之写诗传颂。
2. 时节反差:诗人说梅花本该在腊月(寒冬)与雪争艳,现在春已过半却突然出现,用"却惊"二字生动表达意外发现的惊喜。把梅花比作"琼姿"(美玉般的姿态),突出其珍贵。
3. 感官体验:第五句写远处传来的笛声带着哀怨,反衬梅花的孤傲;第六句写清风送来若有若无的梅香,用"似可期"表现香气撩人却又捉摸不定的美妙。
4. 情感升华:最后诗人想亲手细赏梅花,却苦于无人为他折取"南枝"(向阳花枝最盛),在爱慕与遗憾中收尾,留下余韵。
全诗妙在将常见的咏梅写出新意:不写盛放时的热闹,而写春末偶遇的惊喜;不直接描写形态,而用笛声、香气烘托意境;最后以"求而不得"的惆怅,让读者更能体会梅花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高洁气质。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