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荷花借字诗》表面写荷花,实则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巧妙传递了人生感悟。全诗围绕"荷"字展开,每句都藏着谐音梗:
1. "香艳怜渠好":荷花虽美(香艳),却和杂乱的芰草(谐音"忌妒")混在一起,暗指美好事物常伴随是非。
2. "向来因藕断":藕断丝连(谐音"偶断思连"),写荷花根茎特点,实则说人与人断了联系却仍有牵挂。
3. "实有终成的":莲子终会成熟(谐音"实有终成"),暗示付出终有回报,但下一句"露摇争奈何"又写露珠在荷叶上摇晃(谐音"路遥"),表达对命运无常的无奈。
4. 结尾最妙:深房里的莲心(谐音"连心")本是苦的,却能与其它味道调和,比喻人生虽有心酸,但苦乐交融才是常态。
全诗像在玩文字游戏,通过"荷-藕-丝-莲"等意象的谐音,把植物特性转化为人生哲理:美丽总伴随纷扰,离别难免思念,坚持会有结果,而生活的真味正在于接纳苦涩。这种用自然景物讲人间百态的手法,既清新又深刻。
杨绘
杨绘(1032年~1116年),字元素,号先白,谥肃轩,绵竹(今属四川)人。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登进士第,历官荆南府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职,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杨绘被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尊为始祖。杨绘墓位于仙桥钱岗山西北坡,坐东朝西,是一处宋代古墓。杨氏宗祠位于揭阳市仙桥街道槎桥社区东联村,建于清初,为三厅式灰、木、石构筑庙堂。揭阳市政府于2005年7月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杨绘墓及祠堂列为古墓葬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