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北行时途经清河(淮河支流)的所见所感,通过洪水泛滥的景象,暗喻动荡时局下百姓的苦难。
前四句写洪水肆虐的实景:浩荡的洪水难以驾驭(巨浸波涛),低洼处积水成沼(沮洳),连地势较高的丘陵都露了出来。城镇因水患不断迁移(井邑移改),河堤屡修屡垮,治水徒劳无功。这里用洪水象征无法控制的社会动荡。
五六句用典故深化主题:淮河秋季仍泛滥(九秋未减),暗指灾难持续;"楚人三户"典出楚国灭亡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这里反用其意,说百姓流散后连复仇的力量都没有了,突出民生凋敝。
结尾转到自身处境:奉命匆忙赶路(王程急),在风雨交加中独乘孤舟,既写实景又暗喻在乱世中孤身奋斗的艰难。全诗将自然灾害与社会动荡双线交织,洪水意象贯穿始终,既写实又象征,在雄浑的意境中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
张元凯
苏州吴县人,字左虞。少习《毛诗》。以世职为苏州卫指挥,督运漕粮北上,有功不得叙,自免归。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谈天下事,慷慨风发。工诗,有《伐檀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