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致国宣义见过小山留饮叙旧(毅夫内相令子)

一见翰林子,怅然怀昨游。
尽为泉下鬼,犹有水中沤(自注:皇祐京城之游,惟予独在。)。
屏迹今虽久,惊魂恐未收。
残年唯伏枕,几月不登楼。
促榻开青眼,论诗慰白头。
岭云遮薄暑,江雨湿新秋。
蔬饭惭无味,星轺强少留。
会难真可惜,老去只添愁。
明岁闻官满,高才副帝求。
功名随会遇,阀阅畅源流。
养大应知损,安卑且尚柔。
不孤将有托,吾说肯虚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老友郑致国久别重逢后,感慨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情之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重逢的悲喜交织
1. 开篇"一见翰林子"直接点出见到老友的瞬间,用"怅然怀昨游"带出复杂情绪——既欢喜重逢,又伤感往事。就像我们突然遇见二十年未见的老同学,笑容里总带着几分唏嘘。

2. "泉下鬼""水中沤"的比喻很震撼,说当年京城同游的朋友多已离世,像沉入水底的泡沫。这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就像翻开毕业照发现许多人已永远缺席同学会。

二、衰老的真实写照
1. "残年唯伏枕,几月不登楼"生动刻画老年状态:常年卧床,连上楼都困难。这种细节描写比直接说"我老了"更有感染力,让人想起家中长辈的日常。

2. "促榻开青眼"的温馨场景很动人:老友赶紧搬来坐榻,彼此用尚算清明的眼睛相望。这个"青眼"用得好,既是生理描写(眼睛未完全浑浊),也暗含"青眼有加"的典故,表现珍视之情。

三、自然与人生的互文
1. "岭云遮薄暑,江雨湿新秋"看似写景,实则是人生隐喻:山云遮挡残暑,如同岁月覆盖青春;秋雨浸润江天,恰似愁绪渗透晚年。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触摸。

2. 结尾"养大应知损,安卑且尚柔"的处世哲学很有意思:就像大树要懂得修剪枝叶,人到晚年更要懂得以柔克刚。这种智慧不是空谈,而是从"蔬饭无味""星轺强留"等生活细节中升华而来。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夕阳友情"的珍贵:两个白发老人,在秋雨绵绵的午后,吃着粗茶淡饭,努力延长相聚时光。他们谈诗论文,回忆逝去的朋友,担忧见一面少一面的未来,却还要互相叮嘱"功名随缘""不要孤独"。这种历经沧桑后的温暖与通透,正是中国传统文人友谊的动人写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