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桃花从盛开到凋零的自然过程,充满对生命流转的哲思。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写桃花的变化:初开时草地上落满红艳花瓣(红多),枝头花朵反而稀疏(枝上稀)。"芳条绿萼"让人想起花苞初绽时青枝绿叶的鲜活模样,与眼前凋零景象形成强烈反差。
后两句通过观察桃树结果的现象触发感悟:人们总说仙花(指桃花)凋谢得慢,但诗人亲眼看到桃花凋落后已结出果实,说明花开花落其实转瞬即逝。这里暗含两层意味——既打破"仙花开落迟"的浪漫想象,揭示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又通过"见桃著子"的细节,展现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的欣慰。
全诗像一组镜头:从满地残红切换到记忆中的繁花,再定格在枝头青桃,用朴素的语言道出"花落结果"的生命真谛,既有对消逝美好的怅惘,又暗含对新生希望的期待。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