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因积雨不赴登高感怀之作

摇落频惊节候催,况无霁色可衔杯。
忧时祗有愁霖唱,对景何心九日台。
雁向霜前难听远,花从开后未归来。
田家禾黍今何似,莫上高城极目哀。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九日)因连日阴雨无法登高,诗人独自感怀的落寞心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天气与心情的呼应
开篇就用"摇落"(草木凋零)点出深秋的萧瑟,连绵雨水让节日氛围全无。诗人说"无霁色可衔杯"——连个晴朗天气都没有,酒杯都无处安放,这种天气和无法登高的遗憾直接挂钩。

2. 孤独的节日对比
"愁霖唱"(在雨中独自吟诗)和"九日台"(重阳登高的热闹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别人登高聚会,自己却只能对着雨景发呆,这种对比让孤独感更强烈。

3. 两个巧妙的意象
- 大雁:本该在霜降前南飞的大雁,因雨雾朦胧连叫声都听不真切,暗示诗人对外界信息的隔绝感。
- 菊花:重阳节本应赏菊,但诗人说菊花开了却无人欣赏,暗指自己被困家中,连花都没心思看。

4. 结尾的升华
最后两句突然跳出个人情绪,想到农田里的庄稼(禾黍)被雨水浸泡的惨状。诗人说"别上高楼远望",因为看到的只会是更令人心碎的景象。这种从个人愁绪扩展到民生疾苦的写法,让诗歌有了更深的社会意义。

整体魅力在于:它用日常的雨天困局,写出了人在节日里的孤独感,最后又超越个人情感,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百姓生活的关切。语言看似平淡(比如"难听远""未归来"都是口语化表达),但每个意象都精心设计,层层递进地传递出复杂情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