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读书堂
历山草堂最深处,长史题诗久仙去。
南峰衲子营精庐,杖履经过重游寓。
公垂遗迹留山隈,数卷长依佛火开。
栖迟颇自爱岩壑,憔悴岂即期公台。
浮沈幕下名逾重,政府倾危相遘弄。
频遭迁徙忘恩仇,岭海江州均一梦。
沙堤筑就近悬车,追忆前游愿遂初。
何日重寻石泉寺,妙香灯影读残书。
南峰衲子营精庐,杖履经过重游寓。
公垂遗迹留山隈,数卷长依佛火开。
栖迟颇自爱岩壑,憔悴岂即期公台。
浮沈幕下名逾重,政府倾危相遘弄。
频遭迁徙忘恩仇,岭海江州均一梦。
沙堤筑就近悬车,追忆前游愿遂初。
何日重寻石泉寺,妙香灯影读残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对隐居读书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在仕途浮沉中的复杂心境。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隐居读书的回忆(前八句)
诗人回忆历山深处的草堂,这里曾是李相(李公垂)读书的地方。如今李相已逝,只留下题诗和佛寺相伴。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喜爱山野生活,但现实却不得不追求功名。"憔悴岂即期公台"一句,透露了他对官场生活的疲惫。
2. 仕途的坎坷(中间六句)
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官场的起伏:虽然名声越来越大,但朝廷内部争斗不断。他频繁调动官职,经历了岭南、江州等地的贬谪,这些经历都像一场梦般虚幻。"政府倾危相遘弄"直白地表达了官场险恶。
3. 归隐的渴望(最后四句)
诗人晚年修筑沙堤准备退休,开始怀念当初的隐居生活。他渴望重访石泉寺,在佛灯下安静读书。最后两句"妙香灯影读残书"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与前面喧嚣的官场形成鲜明对比。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
- 通过具体场景(草堂、佛寺、灯影)传递复杂心境
- 表达了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思想
诗人最终在仕途与归隐之间,显露出对简单读书生活的深切怀念,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