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悼念友人陈士业的作品,通过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命运。
首联"板荡崇祯末,先生宰晋州"直接点明时代背景——崇祯末年社会动荡,陈士业曾在晋州(今河北)做官。"板荡"二字生动刻画出明朝将亡的混乱局面。
颔联用典故暗喻陈士业的遭遇:"中山翻得谤"指他像古代忠臣一样反遭诽谤,"孟博竟同收"借用东汉范滂(字孟博)被诬陷的典故,暗示陈士业含冤而死。这两句透露出对黑暗政治的愤懑。
颈联笔锋一转,回忆陈士业生前的隐居生活:他在康王谷(江西庐山附近)归隐,在章贡楼(江西赣州)读书。一"归"一"读"勾勒出乱世中文人最后的精神净土。
尾联"悲哉耆旧尽,流水咽三洲"将情感推向高潮:老一辈贤士相继离世,连江水都为之呜咽。"三洲"可能指赣江流域,流水声化作哭声,将诗人的悲痛融入天地之间。
全诗以"时代悲剧—个人遭遇—精神归宿—群体哀思"为脉络,用具体地名和历史典故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触可感。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当一代文人风骨消逝,仿佛连山河都在替他们鸣不平。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相连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的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