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四壁虫声悲。
良人别三秋,夜夜梦清辉。
忽觉不相见,披衣倚双扉。
南来雁行多,何以音书稀。
愿逐双黄鸟,凌风奋翅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思念丈夫的女子,在月明虫鸣的秋夜辗转难眠的情景。

前四句像电影开场:皎洁的月光洒下来,四周蟋蟀叫声显得特别哀伤。丈夫离家已三年,她每晚都梦见月光——这里月光既是实景,也象征着她记忆中丈夫温柔的模样。

中间四句突然转折:她从梦中惊醒发现丈夫不在,急忙披衣推门张望。看到南飞的大雁成群结队,却疑惑"为什么雁这么多,偏偏没有你捎来的书信?"这个对比特别戳心,大雁自古是信使,此刻却成了反衬孤独的意象。

最后两句情感爆发:她恨不得变成黄莺鸟,立刻乘风飞去寻找丈夫。这种天真的想象反而更显思念之深,就像我们特别想念谁时,也会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瞬间出现在对方面前。

全诗妙在三点:
1. 用月光、虫鸣、雁群这些日常景物层层烘托思念
2. "披衣倚双扉"这个动作细节,比直接说"我好想你"更有感染力
3. 结尾的幻想既浪漫又心酸,把情绪推到最高点

就像现代人深夜翻看旧照片时的心理活动,只不过古人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