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过青阳五溪登望华亭看云中九华山(甲戌)
九华著奇秀,游眺昔未曾。
峰峦入梦想,烟霞填我膺。
今来五溪上,驻马试一登。
是时秋雨后,云气犹郁蒸。
九峰在何许,访及溪上僧。
僧指深云中,恍愡见未能。
欲待难久待,应憎谁敢憎。
天风霍然动,云势初翻腾。
乍开若擘絮,骤破疑裂缯。
忽于白云隙,迸露青崚嶒。
有如九老者,山颠降且升。
隐隐松岚际,时见笠与簦。
有如九游女,帘捲窗暂凭。
烟鬟晓未整,堕马堆鬅鬙。
又如水苍玉,琢出青圭棱。
又如碧菡萏,朵朵波上凌。
九峰不齐见,三五互减增。
将藏意欲秘,复见态转矜。
屈指知第几,注目穷多层。
徘徊涉江去,回首秋光凝。
峰峦入梦想,烟霞填我膺。
今来五溪上,驻马试一登。
是时秋雨后,云气犹郁蒸。
九峰在何许,访及溪上僧。
僧指深云中,恍愡见未能。
欲待难久待,应憎谁敢憎。
天风霍然动,云势初翻腾。
乍开若擘絮,骤破疑裂缯。
忽于白云隙,迸露青崚嶒。
有如九老者,山颠降且升。
隐隐松岚际,时见笠与簦。
有如九游女,帘捲窗暂凭。
烟鬟晓未整,堕马堆鬅鬙。
又如水苍玉,琢出青圭棱。
又如碧菡萏,朵朵波上凌。
九峰不齐见,三五互减增。
将藏意欲秘,复见态转矜。
屈指知第几,注目穷多层。
徘徊涉江去,回首秋光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时,诗人登高远眺九华山的奇幻美景。全诗像一部慢镜头电影,把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山峰写得活灵活现。
开头诗人说九华山很神奇,自己早就向往。雨后骑马来到五溪,想看看传说中的九座山峰。但云雾太浓,连当地僧人都只能指着云深处说"就在那儿",却看不清具体模样。这里写出了人们追寻美景时那种"近在眼前又看不真切"的焦急心情。
接着天气突然变化,风起云涌的场面被写得特别生动:云层像撕开的棉絮、裂开的绸缎,突然露出青翠的山尖。诗人用了四组绝妙的比喻:
1. 像九位老神仙在山顶忽上忽下
2. 像撩开窗帘的仙女,头发还乱蓬蓬的
3. 像青玉雕琢的艺术品
4. 像水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
最妙的是山峰时隐时现的样子——刚看清两三座,其他的又藏进云里,像害羞又像故意逗人玩。最后诗人依依不舍离开时,秋色中的山影还深深印在脑海里。
全诗把静态的山水写成了动态的奇幻大片,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让云雾和山峰有了人的性格。我们读的时候,仿佛也跟着诗人一起经历了从期待、焦急到惊喜的全过程,最后带着"没看够"的遗憾离开,这正是好风景留给人的余味。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