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乱世中隐士的矛盾心境,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首联用"逃名"开篇,点明诗人想效仿汉代隐士梅福避世,却发现连吴地(江南)这样的隐居胜地也蒙上战乱尘埃,暗示天下已无净土。颔联笔锋一转,展现眼前安宁的田园景象:风吹竹林轻抚茅屋,六月山田里新苗在雨中生长。这两句用清新自然的画面,暂时冲淡了乱世的阴霾。
颈联又回到现实困境:江边独行只闻猿声哀鸣(象征孤独),妻子在远方频繁梦回故乡(暗示分离之苦)。尾联是自我宽慰:不要嫌弃故乡风景陈旧,要知道这世上还有更多想回却回不了家的人呢。最后一句突然把个人愁绪升华到乱世中所有流离失所者的共同悲怆。
全诗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在战乱背景与田园风光间切换,通过"茅屋新苗"与"涸尘猿啼"的强烈对比,把隐士既想超脱现实又难以真正忘怀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最打动人的是结尾那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安慰,反而更凸显了乱世中普通人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