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风趣的比喻,把一支用秃的毛笔写得活灵活现。全诗通过拟人手法,展现了毛笔从辉煌到衰老的一生,读来既有趣又带着淡淡的感慨。
前四句写毛笔年轻时的风光:它像兰台(汉代藏书处)里闪亮的装饰,又像敏捷的鹦鹉般神气。年轻时笔锋锐利得像战国说客毛遂的舌头,老了却变得像唐代高僧祖能的光头——这里用"头颅嗣祖能"的俏皮话,既说笔头秃了,又暗指僧人光头,充满生活趣味。
中间两句用典故说毛笔的现状:像杜甫草堂墙壁上挂着的破扫帚,又像王宫赶走的苍蝇,说明它已经被主人冷落。但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别看这穷书生给不起贵重布施(檀施指施舍僧侣),但他会把秃笔当云游僧侣一样供养在书房——这是诗人对旧物的温情,也透露出文人安贫乐道的精神。
全诗妙在把日常小事写得妙趣横生:秃笔变光头和尚、扫帚赶苍蝇这些接地气的比喻,让普通读者也能会心一笑。而透过自嘲式的幽默,我们能看到古代文人珍视笔墨、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以及他们苦中作乐的豁达心态。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