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的老者形象,传递出自由洒脱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首支离傲世,青山独坐忘言"刻画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虽然身体已经衰老,但精神上依然保持着傲视世俗的姿态。他独自坐在青山之中,享受着无言的宁静。这里的"支离"不是指身体残疾,而是形容老者历经沧桑后的超然状态。
后两句"长啸一声何处,断云流水仙源"写老者突然发出一声长啸,这声长啸穿透云霄,回荡在山间。断断续续的云彩和流动的溪水,构成了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外桃源。这声长啸既是情绪的宣泄,也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简洁的画面,展现了老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他不被世俗所累,在青山流水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诗中透露出一种"看破红尘"的智慧,鼓励人们在繁忙生活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