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 其一

半幅生绡里,分明见远山。
断桥分瀑溜,古木隐岩峦。
野色烟中没,孤云鸟外还。
幽栖如此得,何必市朝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卷,通过五个层次展现了自然之美与隐逸之乐:

1. 画中天地
开篇用"半幅生绡"点明这是绢本画作,却通过"分明见远山"让画面活起来。就像我们看一幅高清风景照,明明知道是平面图像,却仿佛能走进画中的远山。

2. 山水筋骨
"断桥""瀑布""古木""岩峦"四个意象组合,构建出山水画的经典构图。断桥暗示人迹罕至,飞瀑与古木形成动静对比,岩石的坚硬与树木的苍劲相得益彰,就像大自然精心设计的景观。

3. 朦胧意境
"野色烟中没"展现中国画特有的朦胧美,景物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比直接展现全貌更引人遐想。这种处理手法类似现代摄影中的虚化效果,让画面更有层次感。

4. 灵动点缀
"孤云伴飞鸟"的描写为静态画面注入生机。云朵的漂泊与飞鸟的自由形成呼应,就像山水画中常见的留白艺术,用简单的元素传递无限空间感。

5. 画外之音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说这样的幽静居所胜过繁华都市。诗人其实是在表达: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热闹,而在于内心能否像这幅画一样,保持澄澈安宁。这种思想对现代人追求"慢生活"仍有启示意义。

全诗妙在将二维画作写出三维意境,每个景物都承载着情感,最终落脚到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读这样的诗,就像欣赏一幅会说话的山水画,让人不知不觉放松心情。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