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秋天登东山时有感而作,借古喻今,表达了自己面对国家危局时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斜日江声走急滩,残棋别墅局方难"用生动的画面感勾勒出当时的处境:夕阳西下,江水湍急,就像一盘下到一半的棋局陷入困境。这里用"残棋"比喻国家形势,说明当时清朝内忧外患,局势艰难。
后两句"后堂那有閒丝竹?陶写东山老谢安"借用东晋名臣谢安的典故。谢安曾在东山隐居,后来出山挽救国家危难。这里反问:在国家危难时刻,哪有闲情逸致享受音乐?表面写谢安,实际是表达自己虽然像谢安一样隐居东山,但内心始终牵挂着国家命运。
全诗通过江景、棋局、历史典故等意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却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语言简练但意境深远,既有对时局的忧虑,又透露出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