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秋长夜中的孤独与愁思,充满了细腻的感官体验和情感波动。
前四句用一系列生动的画面构建出寒夜的氛围:风吹纸窗的声响像玉佩轻撞("玉蹀躞"),竹影摇晃时仿佛金属铃铛在响("金琅珰")。油灯("兰缸")被风吹得泪痕斑驳,空荡荡的长廊只有月光作伴。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画面,还能听到声音,感受到风的流动,全方位体验这个清冷的夜晚。
后四句转向内心感受。愁思像蚕茧的丝一样纠缠不清("独绪茧"),想梦见家人却睡不着("归梦不到合欢床")。最后感慨年轻时容易心绪烦乱,写诗的格律要求("诗律坎坎")像秋虫鸣叫般让人不得安宁。这里把写诗的严格规则比作恼人的虫鸣,既形象又带着些许自嘲。
全诗妙在把外在的寒冷夜晚与内心的纷乱情绪完美结合,用"纸窗""竹砌""月光"这些具体事物,把抽象的"愁思"变得可感可知。特别是"兰缸有泪"的拟人写法,让灯油滴落仿佛也在替人流泪,寂寞感顿时翻倍。最后用少年心事与写诗的苦恼作结,让这种夜不能寐的体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