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偶作

郑公嵇阮流,野性本麋鹿。
平生傲羲皇,白首就羁束。
大寒客无毡,官冷饭不足。
顾予支离人,攘臂受馀粟。
江鱼尾盈尺,饱食胜粱肉。
荆山富樵苏,丈室有馀燠。
顽疏愧前哲,所得踰往躅。
谈经追时好,俯仰负愧忸。
流光逝不反,愁鬓日改绿。
世道劫火燃,不燔乃良玉。
晚交定难恃,云雨手翻覆。
官居真蘧庐,束担聊托宿。
求田意虽鄙,此计正宜速。
归寻谷口耕,胜卖成都卜。
坐想带经锄,倚耒听布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的作品,通过自嘲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一个清贫官员在乱世中坚守本心的生活态度。

诗人开篇以“郑公嵇阮流”自比,将自己比作古代名士嵇康、阮籍这类不拘礼法、崇尚自由的人,说自己天性像麋鹿一样野性难驯,一生傲视世俗,但到老却不得不为官受束缚。

接着,他描述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大冬天连坐垫都没有,官微俸薄,饭都吃不饱。但他并不因此自卑,反而坦然接受别人的接济,甚至觉得江里的鱼尾巴肥美,吃起来比精米肉食还香。荆山的柴火充足,小屋也能取暖,虽然物质贫乏,但精神上却比前人更自在。

然而,诗人也反思自己为了迎合时势而谈经论道,内心其实充满愧疚。时光流逝,白发渐生,世道动荡如烈火焚烧,但他坚信真正的良玉(比喻高洁的品格)不会被烧毁。

最后,他看透了人情冷暖,官场如同临时客栈,不如早点归隐田园。虽然求田问舍听起来庸俗,但对他来说却是明智的选择。他向往像古人一样边耕种边读书,听着布谷鸟的叫声,过简单自在的生活。

全诗的核心是:在混乱的世道中,诗人选择安于清贫、保持本真,最终回归田园,追求内心的平静。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有自嘲的幽默,也有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杨时

(1053—1135)南剑州将乐人,字中立,号龟山。神宗熙宁九年进士。调官不赴。先后师事程颢、程颐,杜门不仕十年。历知浏阳、余杭、萧山,改荆州教授。金人攻汴京,坚论严为守备,除右谏议大夫;又反对割三镇以乞和,兼国子监祭酒。指斥蔡京蠹国害民,力辟王安石之学。高宗立,除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专事著述讲学。卒谥文靖。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号为程门四先生,又与罗从彦、李侗等同列南剑三先生。其学术后被奉为程氏正宗。有《二程粹言》、《龟山先生语录》、《龟山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