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给一位叫潘令的地方官员的赠诗,表达了对友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的赞赏。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对比。
前四句写官场生活:首联"岂有乘轩宠"用反问语气说潘令并不追求高官厚禄(乘轩指高官坐的车),"负弩"是下级迎接上级的礼节,表示潘令对官场礼节也感到惭愧。三四句通过茱萸(重阳节植物)和兰芷(香草)两种植物,暗示潘令虽然身在官场应付节日公务,但心里始终怀念着南方自由的生活。
后四句转向自然情趣:用母鸡哺育小鸡的日常景象,对比官场中浩大的迎送排场("鸥波"指迎送队伍掀起的尘土),说这些排场其实轻如鸿毛。最后直接夸赞潘令:你虽然招待很多宾客(指履行官员职责),但更值得称道的是你保留着"钓徒"这个身份——即隐居垂钓的闲散之人。
全诗巧妙运用"茱萸/兰芷"、"雉乳/鸥波"、"重客/钓徒"等多组对比意象,通过官场礼节与自然生活的鲜明对照,赞扬了友人身在官场却心向山林的高洁品格。最精彩的是结尾"能著钓徒名",用钓鱼人的形象,生动刻画出一个身在官场却保持隐士心态的文人形象。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