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陪祀恭纪

玉漏迟迟启绛扉,鸳班双引六龙飞。
泰坛宝鼎斟明水,翠幄华镫烛紫微。
韶奏共看仪凤下,书传不倩彩鸾归。
清时侍从惭恩遇,拟献甘泉愿未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庄严的皇家祭祀活动,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仪式感与个人情怀的交融。

前两句用"玉漏"(计时器)和"鸳班"(仪仗队)拉开序幕,像电影慢镜头般展现黎明时分宫门缓缓打开,仪仗队引导皇帝车驾飞驰的场景。"六龙"借指天子车驾,给人威严流动的视觉冲击。

中间四句浓墨重彩地描写祭祀现场:泰坛上宝鼎盛着祭祀用的清水,翠绿帷帐中华丽的灯烛照亮紫微星(象征帝位)。当庄严乐声响起时,仿佛看见凤凰来仪(祥瑞之兆),而记载礼仪的典籍无需借助神话中的彩鸾来传递——暗示当朝礼制完备。这些描写既真实又充满神话色彩,虚实相生。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以侍从身份表达复杂心情:既为能参与盛世典礼感到荣幸,又因自己未能像汉代杨雄献《甘泉赋》那样有所建树而惭愧。这种"光荣与遗憾"交织的情绪,让庄严的祭祀场景多了人性化的温度。

全诗就像一部宫廷纪录片,既有宏大的仪式场面,又有特写的器物细节,最后定格在参与者的内心独白上。通过"仪仗-祭坛-乐声-心情"的递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代国家典礼的震撼与参与者微妙的心绪波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