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无声臭,心空节节修。
此君真可可,感我意悠悠。
有友能如汝,白头与共休。

现代解析

这首《竹》用简单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竹子的品格并寄托了人生理想。全诗围绕三个层次展开:

1. 外形与气节
开篇"一色无声臭"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竹子通体青翠、不张扬也不散发浓烈气味,突出它低调朴实的特质。"心空节节修"既写竹子中空有节的外形,又暗指人应当像竹子一样虚心(心空)且不断自我完善(节节修)。

2. 情感共鸣
"此君真可可"的"可可"是古人口语化的赞叹,相当于"真不错"。诗人把竹子当朋友对话,说它让自己产生悠长的情思,这种拟人手法让竹子立刻鲜活起来。

3. 人生理想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现实中要是有像竹子这样的朋友该多好——它正直(竹干笔直)、坚韧(经冬不凋)、有气节(竹节象征骨气),诗人愿与这样的"朋友"相伴到老。这里把植物人格化,表达了对高尚友谊的向往。

全诗妙在双关手法:表面句句写竹,实则处处喻人。竹子"中空"对应人的谦虚,"有节"暗喻操守,"白头共休"则寄托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诗人用最普通的植物,传递了中国人最看重的精神品格。

0